“老把式”到“新农人” 见证即墨农业大变化
“下学”后留在家乡,从奶牛养殖到成立家庭农场……十年间,即墨移风店镇“新农人”尹书智扎根乡村,精耕细作,完成了从普通农民到种粮大户的“蜕变”。如今,他成立的书智家庭农场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流转土地1600余亩,饲养奶牛100余头,年创收效益200余万元,不仅走出了一条种养一体化循环发展之路,还带动周边农户稳定增收,走上致富路。
尹书智1978年出生于移风店镇上泊村,下学后他选择留在家乡,帮助父亲共同投身农业生产。秉承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尹书智的父亲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把式”,每天到田地里,种植农作物一茬又一茬,可一年的辛勤劳作“靠天收”仅有几万元,田地里的收益远远满足不了日常支出。
“单纯依靠传统方式种地不足以发家致富。”父亲的境遇,尹书智看在眼中,暗自要探索传统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2010年,城市人群对奶制品的需求,让尹书智看到了商机。他从乡亲们手中购买7、8头奶牛,开启了小规模种植和奶牛养殖之路。2011年,政府开始试点建设,每年扶持发展畜禽养殖“退户进区”养殖小区。2014年,他通过申请“退户进区”项目,建成了人生第一座奶牛养殖场。
人们对牛奶的需求日益旺盛,在养殖市场取得成功后,尹书智又把视野投向了种植业。种养结合是一种较为绿色、健康且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新模式,尹书智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暗暗下定决心,“不如承包百亩土地养奶牛”。他认为,农田、青储、秸秆、粪便,如果能把这些充分利用起来,既能保护生态,又能节省不少开支。
笃定决心便青山不移,在政府和农业部门的支持下,尹书智于2017年成立了书智家庭农场,承包了200亩的闲置土地,建起了1座标准化牛舍。“种好地、产好粮、增好产,就是我们作为农民顶天重要的事。”彼时,尹书智农场的小麦每亩约产800斤,还达不到预期,想增收致富,需要提质提量。
近年来,即墨区以国家良种推广补贴政策为契机,在辖区范围内创新性地推广了“五统一良种推广模式”。在生产之余,尹书智开始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他选用良种,增施有机肥,均衡土地营养,逐渐掌握了一整套机械化种植方式。“因为有农机购置补贴,我节省了不小的一笔资金。”尹书智说,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要舍得投资,舍得花钱,粮食的稳产高产才有保证。
几年下来,在他的苦心经营下,整个农场生态“活”了。书智家庭农场从最初的7、8头牛发展到现在存栏100多头,单日产奶1.5吨,土地从200亩扩种到1600余亩,每亩产量提高到1300斤,经济效益翻了十几番,他也从一个不被“老把式”父亲看好的种地“小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
如今,书智家庭农场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开启了生态农业模式,采取种养结合的方式,利用农作物秸秆用于奶牛养殖,奶牛粪便送往沼气站用于沼气生产,形成了“粮食种植、秸秆回收、青贮饲料、奶牛养殖、沼气利用”的循环农业体系。
“粮袋子”守住了,钱袋子鼓了,逐渐走向致富路的尹书智并没有忘本,坚持“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富”的宗旨,带动大家共同致富。一方面,农场常年用工8人,季节性用工15人,仅务工一项,农民可增收30万元。同时,农场帮助两户家庭困难的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并帮助销售,使他们每户的收入超出3.5万元,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另一方面,农场通过和种子公司合作,进行小麦种子加工,通过技术和品种传播,引导带动周边100多户种植户改进新品种。通过新品种推广,农户的经济效益也提高了20%左右,大大增加了农户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惠农政策一项项落地实施,我们种粮的底气越来越足。”尹书智说道,自己正享受着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免费的政策性保险等多项惠农政策,“对于种粮,我觉得是越来越有奔头了。”
奶香飘,秋收忙,变化不只发生在尹书智身边。十年间,有越来越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管理的“老把式”正转变为“新农人”,他们投身乡村广阔天地,用智慧和汗水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