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By:2020/5/19 14:14:27
从即墨城区出发,一路向东,走大约百十里的路,经过丰城,来到丁字湾畔,就会看到一座古代的城郭,那就是明代设立的雄崖所的旧址。
[img]/UploadFile/common/html/2019/08-01/e581183f-0f90-40d4-a69f-e363794e8695.png[/img]
[color=#333333]雄崖所,全名雄崖守御千户所,是明代在胶东半岛设置的众多海防卫所之一。其所城自明代建立,经历数百年的风雨,其南门(奉恩门)仍保存相对完好,这在胶东卫所当中,实属难得。因此,喜好历史古迹者,常到此游览。[/color]
[img]/UploadFile/common/html/2019/08-01/68dc6308-2859-45c5-acd3-1999d2766a61.png[/img]
虽然雄崖所本身是军事定位,但在历史上也留下了不少其他方面的事迹。清代的《即墨县志》,就记载了一个发生在雄崖所的很感人的爱情故事,名为《义烈双美记》。
写这篇文章的人,是清康熙年间的山东学政(一省主管教育的最**员)刘谦吉。因此,文章虽然没有说明故事的具体时间,但据此推断,应该是康熙年间的事情。
刘谦吉开篇就写道:“莱州雄崖守御所屯民陈三义,幼聘同里女王氏。”这一句话就说明主人公的籍贯和姓氏。有的朋友或许会有疑问,雄崖所现在即墨境内,为何上面写的是莱州雄崖所。实际上,这与清初的区划制度有关。在明代,卫所独立于州县,直属都司府管辖。到了清初,卫所功能淡化,虽然没有马上裁撤,但仍做出调整,由府州统辖,相当于与县并列。也就是说,当时的雄崖所,并不属于即墨县,而是归莱州府管辖。到了清代中期裁撤卫所之后,雄崖所才并入即墨县当中。
[img]/UploadFile/common/html/2019/08-01/40cb2e15-0486-4f56-a8a0-62cffa9e1e4c.png[/img]
言归正传,卫所的居民大多是明初迁来的军户,在雄崖所,陈姓就是一个典型的军户姓氏,至今在城中还能找到陈氏祭祖相关的痕迹。文中提到的陈三义,应该就是军户的后裔。
根据记载,陈三义小的时候,就与同乡的女子王氏定下婚约。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到了合适的年龄,两人就会拜堂成亲。可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王氏突然生了一场病,病后眼睛失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遇到这种情况,男方即便悔婚,也不会承担太大的压力。如果两家关系不错,更是可以协商处理。此时,王氏的父亲就主动提出,考虑到自己姑**身体状况,建议取消两家的婚约。但陈三义的态度十分坚决,非王氏不娶。最终,两人成婚。
人情冷暖,遇事便知。关于陈三义不悔婚这件事,乡里间议论纷纷,有人认为他有情有义,也有人觉得他傻。不过,陈三义并没有理会别人的评价,婚后跟妻子相敬如宾,“伉俪笃甚”。
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只不过这次是好事。有一天早上,王氏起床之后突然感觉眼里有光感,慢慢能看清人物的轮廓,又等了一段时间,她的眼睛“炯炯如初时”,完全复明了。
[img]/UploadFile/common/html/2019/08-01/a65e54e7-572a-482b-b69b-e7c7cea34385.png[/img]
在科技和医疗不发达的古代,失而复明这样的事情,几乎不敢想象。王氏的事情,很快就在乡里引起了震动。这次,人们又议论纷纷,但跟上一次的褒贬不一不同,这次**一边倒的称赞陈三义,认为是他的“义”感动了上天,使得王氏受到了上天的眷顾。
可惜命运颇为捉弄人,好景不长。陈三义因为家道中落,只能漂泊在外,长期不在家中。王氏只能凭借一人之力,努力生活。
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好多年的时间,在家中苦苦等待陈三义好消息的王氏,收到了一个噩耗,陈三义客死他乡,年仅三十八岁。
得知此消息候,王氏也做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举动。她变卖家产,购置了两副棺材,一副棺材放置陈三义的牌位,一副棺材留给自己。为何要在棺材中放置陈三义的牌位,撰文者刘谦吉认为是王氏家贫路远,无力将陈三义的遗体运回,只能以牌位代替。
她身边的亲友多来相劝,王氏回答说:“吾夫义,不瞽弃我,我何忍独活?”(我丈夫当年有情有义,不因为我失明而抛弃我,现在他去世,我又怎么忍心独自活在世上呢?)于是,王氏自缢而逝。
陈三义和王氏的事迹,在雄崖所引起了很大的震撼,事情也传到了主管全省教育、德化的刘谦吉那里。刘谦吉感动之余,不仅为两人撰文立传,而且令人将陈三义的遗体,从外地运回雄崖所,与王氏同葬,完成了王氏与陈三义“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