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By:2016/1/26 17:06:26
[color=#000080][size=5] 即墨花边[/size][/color]
[color=#000080][size=5] 一直以来想写一段赞美母亲的文字,怎奈江郎才尽,纵然绞尽脑汁却始终无从下笔。要写我的母亲那就不得不写即墨花边。[/size][/color]
[color=#000080][size=5] 即墨花边,又称即墨镶边大套,是具有百年历史的手工艺品。因其针法工艺独特、造型虚实相间、层次清晰分明、色调清秀典雅、宛如浮雕而名噪一时。打我记事起上至六七十岁的老妪,下到十来岁的女孩大都掌握这门手艺。[/size][/color]
[color=#000080][size=5]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前是没有外出打工这一说的。男孩子长大了就到生产大队下地劳动挣取工分,美其名曰:修理地球;最有出息的无非是学个泥瓦匠或者木工。女孩子则自然而然地跟着大人学起了针绣。[/size][/color]
[color=#000080][size=5] 母亲一辈的人颇是辛苦,农忙时节得去生产队里参加集体劳动;还要搭理一家老小的饮食起居,又要挤出时间做点花边贴补家用。我的母亲生性好强、不甘人后,是绣娘里的佼佼者。在我幼时的记忆中她好像没睡过几个囫囵觉。冬季里,一盏煤油灯高悬于炕头中央;母亲飞针走线,三个少不更事的孩童依偎在母亲身边。父亲没读过多少书,无非讲一些忠孝掺杂鬼神之类的故事;那段美好的时光深深烙印在我幼小的心灵,更是此生最难以忘怀的记忆。[/size][/color]
[color=#000080][size=5] 即墨花边,1910年由即墨艺人从意大利引进。制作一套完整的花边一般需要三四个人分工合作完成。我居住的村庄曾是原人民公社驻地,即墨花边厂在此设立分站。绣娘们从分站领取图样和织线,为了便于操作,首先要请有经验的绣工将图样剪分成若干份,待各自完工后再拿来缝接起来。如此说来必然要求自愿结合的几个绣女们无论针工手法还是色调上要取得高度一致,以期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size][/color]
[color=#000080][size=5]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绣娘,需从头学起。要多看、多问熟知绣品的纹路走向。首先将花样固定在中间有夹层的牛皮纸上,后根据编织所需在图案交叉连接处用针线上下固定;订书钉状的针线是绣品的骨架,是穿针引线的桥梁。绣工把附有图样的牛皮纸置于伸直了的大腿至膝盖上方便开始精雕细琢起来,春夏时节她们不约而同地聚在老家槐树荫下,你追我赶、互补相让;秋冬季度大姑娘、小媳妇坐满了一户人家的热炕头谈笑风生,即便是足不出户也知晓邻里趣事,她们曾经是旧村落里最美的一道风景……[/size][/color]
[color=#000080][size=5] 即墨花边,由米黄和漂白两种丝线制成。米黄的一般不会差色,漂白的则需格外谨慎,完成的部分会用手帕遮盖住免得落上灰尘。同一组的织品还要时常比对,对于色差大的,绣娘们不惜壮士断腕。她们的双手在肥皂水的反复洗涤中变得异常干燥,冬天,飞针走线的手裂开道道口子,绣女们拿白胶布裹了继续作业。集腋成裘,就是这样一针一线,就是这样日积月累,疏密相间的一朵朵莲花牡丹在绣娘的一双巧手下次第绽放;虽不艳丽倒也清秀。绣娘们用勤劳的双手编制着属于她们自己的梦……[/size][/color]
[color=#000080][size=5] 现如今,纯手工制作的即墨花边已不多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电脑刺绣制品。思想一下我们曾经亲历并见证了那么多当下频临失传的手工艺品,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是富有的![/size][/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