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By:2011/12/10 8:55:46
[tag]领子,毛衣[/tag]又到了穿毛衣的季节。打开衣橱,经常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那件旧得扎眼的绿毛衣,那件拆了洗,洗了再织、再穿的绿毛衣,一件留有新中国普通老百姓生活变迁轨迹的毛衣。
五十年代初,在青岛纺织厂工作的父亲有次到天津出差,买回些翠绿色“抵羊牌”高档纯羊毛毛线。很会织毛衣的母亲,用这些尚好的毛线,为我正在上小学的大姐织了一件漂亮的毛衣。毛衣的胸部和翻领上夹织了白色的条带,领口配上了两枚有白线图案的半圆形纽扣;色彩搭配协调,款式简洁大方,堪称那个年代的童装精品。
五六十年代,孩童中穿毛衣者不太多见,有新毛衣、高档毛衣的大概更少。我姐那件靓丽的绿毛衣平时自然不怎么穿,但每逢五一、国庆,母亲总会让她穿这件毛衣去学校参加活动、与家人一起外出游玩……那时,每当我姐穿出这件如今看来十分普通的绿毛衣时,便会赢得许多羡慕和夸赞。母亲许多次幸福骄傲地说:有次活动中,穿着这件绿毛衣的大姐,被众人像时下的童星、形象大使一样高高举起。母亲说,这是因为那件绿毛衣让原本就漂亮的大姐更靓了。
那时,这件绿毛衣在我眼里也美到像童话故事里“白雪公主”的纱裙。我曾期盼自己快快长得与姐姐一样高,能早些姐接穿那件绿毛衣。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你越想得到的东西越是得不到。那件漂亮的绿毛衣大姐穿了二姐穿,轮到我能穿时,偏偏掀起了“文革”浪潮。其间,极左思想使人们的审美观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别致一点的衣衫被称作“奇装异服”,着艳丽衣裙会给当成“资产阶级”揪住批斗。那些年,商店里出售的、男女老少穿着的都是草绿军服和灰、黑、蓝色调的衣裤。母亲没有让我穿那件绿毛衣,因她认为那件绿毛衣漂亮得有些“资产阶级”而心有余悸。
爱美是人的天性。极左思潮挡不住人们对美的追求。“文革”后期,爱美的女性便开始在衣领口上营造“亮点”:翻出带花色的衬衫领,露出有色彩的线衣、毛衣等等。
那时生活水平低,吃粮要证,穿衣要票,爱美是不可忘记节俭的。
聪明的上海裁缝此时创出了一种可谓将美与节俭统一于一体的时尚服饰,叫“假领子”,大约一尺布就能做一个,一件衬衣的布料至少能做四五个,经济又实惠,也及时地给了营造领口“亮点”的女性们一个不小的支持。
记得“假领子”曾风靡一时,如同眼下时装界的流行趋势。从父亲去沪出差带回第一个“假领子”时起,我家在沪的亲友逢年过节会将“假领子”或半成品领片作为礼物寄给我们,邻居、相识会到我家借去“假领子”自行复制,母亲还裁下“假领子”的纸样分送给索要者。
七十年代初,长大的我已不能接穿姐姐的衣服。那年,母亲拆掉我姐那件漂亮的绿毛衣,用这些线为我重织了一件适合穿在外衣里的半高领套衫,并配做了一个白地淡绿碎花的“假领子”。那年秋天、国庆节,我穿着的这件绿毛衣和“假领子”只在灰色上装的领口露出一点,但这仍赢得了一片“好漂亮”的称赞,似乎产生了我姐当年穿出那件靓丽绿毛衣时一样的效应。
改革开放后,我的那些“假领子”很快被各色衬衫所取代,绿毛衣也已拆洗得很旧,成为我许多羊毛衫,粗、细毛衣中最蹩脚的一件,只在打扫卫生、做家务时才偶尔顺手拿来穿一下。但这件一直伴随我的绿毛衣,时时让我回味过去,感到新中国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